自动化设备上阵 智能化监测护航——交建集团多举措推动在建工地扬尘治理工作
时间:2023-12-13 11:25

  “以前去工地都要换上旧运动鞋,回来一身土、一脚泥,现在穿着普通皮鞋下去,一天下来鞋面都没什么灰。”近日,通过走访我市部分项目施工现场,了解扬尘治理“闭环化、数字化、科技化”新举措,一名长期在项目工地上的建设人员感慨工地绿色施工的新变化。

  为更好贯彻落实省、市纪委全会对“点题整治”工作的部署要求,左海集团下属交建集团从建设、管养两方面发力,采取专题会议部署、领导带队现场检查,以及开展月度、季度重点督察等多种手段,推动在建工地、城市管养道路的扬尘治理工作。

  走进机场第二高速4标段混凝土拌和站,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工地,小型扫地机来回清扫路面,水泥路面干净整洁,不见垃圾和渣土,连绿化带上都不见厚厚的灰尘。拌和站门口,空气质量监测仪上显示的数据也十分喜人——PM2.5每立方米22微克,PM10每立方米40微克。“这台扫地机买得值,一天两清扫,地面干干净净,24小时工作还不闹脾气。”施工管理人员介绍。

  机场第二高速从马尾亭江出发,全长24.3公里,大部分位于长乐境内。“搅拌站是扬尘污染的重灾区,我们针对原料运输全流程,采取地面硬化和覆膜、密闭运输、喷雾降尘等三项举措,建设了2500平方米的封闭式料仓,进行密闭转运,极大降低了粉尘污染。”该项目负责人介绍。

  说话间,一辆满载机制砂的自卸车开进了料仓,停在堆场前。在司机操作下,篷布自动竖起翻卷,上方的全自动喷淋降尘系统闻声启动,降下蒙蒙水雾,压下了车斗倒卸可能引起的扬尘。不同颗粒等级的机制砂、砂石在仓内送入进料口,通过一条密闭“隧道”送至搅拌仓,走完了从原料到混凝土的“蜕变之旅”。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通过项目工地标准化建设,减少裸土面积和运输中的“滴洒漏”,提升地面保洁频率,可大幅降低扬尘概率。

  在强化源头治理的同时,建设工地积极引入自动化清洗、保洁和喷淋设施,建设智慧工地管理平台,形成“人防+物防+技防”的全方位降尘体系。

  来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市政配套工程项目工地,一下车,一股强劲的海风迎面袭来。这是福州在建基建项目面积最大的基坑之一,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,基坑开挖阶段每天都产生大量外运渣土。“福州机场位于沿海风力强劲地带,一旦管理不到位,遇到大风天容易飞沙走石,我们秉持‘边开挖边硬化’原则,缩短裸土窗口期。同时,协调业主借道邻近工地,绕开市政道路,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。”项目办安全总监刘友瑞介绍。

  该项目采购了大型自动化洗车台,安排2名工人守在出入口。一辆辆渣土车排着队,等“洗澡”后上路。另一边,在监控室的智慧工地系统大屏上,管理人员点击“绿色施工”一栏,就能看到项目工地上的空气质量指数、噪声、PM、风速、温湿度等状况,一旦空气质量指数超标,立即开启喷淋设施和雾炮车进行抑尘。

  车流飞驶的快速路,又是怎么管理的呢?在机场高速燕前隧道附近,一辆大型扫地机正“刷刷”地清扫路面,对向车道上,一辆雾炮车往空中打出阵阵水雾。管养单位现场负责人介绍:“机场高速开放段车速快,容易卷起粉尘,还有一些渣土车趁夜间上路,造成‘滴洒漏’。我们采取机械保洁、降尘与人工不间断巡查多管齐下。”目前,在三环路和机场高速路段,采取每日“两机扫、两清洗、两降尘”,同时在靠近民居的路段安装隔声板,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

  下阶段,市交建集团将以本次“点题整治”为契机,全面深化在建项目工地扬尘整治工作,常态化推进扬尘污染治理,为打造福州碧水蓝天贡献交建力量。

来源:福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
附件下载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政策文件
相关链接